企业新闻

河北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馄饨(河北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渤海校区在哪)
2024-10-03

《北京的春节》资料是什么

1、《北京的春节》为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2、《北京的春节》写作背景是:《北京的春节》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

3、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中国战乱时期,百姓们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很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景,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喜悦。全文层次鲜明,语言感人、质朴。

4、主要内容: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北京的春节》相关资料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文,并非节选自老舍的某部特定作品。该文收录在老舍的文集中。《北京的春节》最早见于《聂绀弩杂文集》,由三联书店于1981年出版。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

《北京的春节》为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北京的春节》写作背景是:《北京的春节》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

《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如下:该文主要描述了老舍笔下北京地区在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活动。从腊月的准备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的结束,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日画卷。文中不仅反映了春节期间人们对神佛的崇敬和祭神的仪式,还展现了人们欢度节日的热闹场景。

老舍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

1、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2、“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老舍是从香、色、声三个角度描写了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的。香: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色: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声: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4、从做年菜、穿新衣、贴对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年饭方面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

5、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